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曾在海南迎战疟疾 以身试药
发布日期:2022-04-24 04:02 来源:未知 阅读: 次
冒着零星雨点,曾任国家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海南“523项目”工作组负责人的蔡贤铮小心翼翼地护着怀中的包袋,走进了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他匆匆此行,是为了讲述与一位老友在海南共事的经历,那包袋里层叠包裹的是他们30多年间往来的书信和研究成果,发黄变脆的纸张至今仍然完整地记录着那份不变的理想与情谊。
“她叫屠呦呦,取自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蔡贤铮口中的这位“老屠”,一夜之间蜚声国际昨天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成为了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一首《流崖州至鬼门关作》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古代贬官谪臣对于海南这片“瘴疠之地”的恐惧。
蔡贤铮告诉记者,疟疾是一种由按蚊传播疟原虫引发的传染性寄生虫病,而海南全岛按蚊多达37种,以致于疟疾盛行千年,直至解放后仍一度是全国疟疾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国家有关部委开展的疟疾调查,仅1955年,海南疟疾发病人数就多达28万余例,疟疾发生率占全国首位。
难料的是,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海南乃至全国疟疾防治工作又遇强敌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于是,1967年5月23日,在、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下,“523项目”正式启动,来自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的500余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而海南被定为“523项目”主战场,由广东省卫生厅、海南军区、海南行署卫生处(局)派员组成的“523项目”办公室就设在这里。
但她并非空手而来。1971年,从大量的古代医书和民间药方查到蒿草类植物对治疗疟疾有效的典据,又受到东晋医术《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的启发,她有效利用低温提取了青蒿的有效成分,并且证实了青蒿提取物的抗疟效果。
“屠呦呦来海南是一举两得,既能为海南疟疾患者带来治愈希望,也能为进一步开展青蒿素的科学研究收集药材和临床数据。”曾在海南“523项目”工作组负责临床试验效果观察的庞学坚说,当时海南疟疾发病率高居不下,而且疟疾病种齐全,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都有发生。此外,海南黄花蒿资源丰富,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植株高大繁茂,开展青蒿素新药临床试验最为理想。
如获至宝的屠呦呦和她的团队扎根昌江,有时躬耕于黄花蒿丛,有时俯身于患者床头,有时埋首于实验室里,白天黑夜只想着一件事逐步完善青蒿素在治疗疟疾,尤其是治疗恶性疟的配伍,并将研究逐步发展为青蒿素联用其他药,使疟疾的复燃率降至最低。
庞学坚颇为感慨,为了防治疟疾,许多科学家以身试蚊,调查海南蚊虫种类及分布密度,“为了检验抗疟新药及新的治疗方案,还有一些科学家故意感染疟疾,忍受着持续高烧的煎熬和肝脾肿大的痛苦,可谓置生死于度外!”
屠呦呦就是以身试药的科学家之一,作为试药的第一批志愿者,她毫不犹豫地试用了还不够完善的青蒿素,这在一定程度上长久地影响了她的健康。而这个秘密,直到多年以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才被她不经意地提起。
“那个年代讲究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无论谁出成绩,都归于集体。”如庞学坚所说,平日每每有人褒奖,乃至于站在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美国拉斯克奖的领奖台上,屠呦呦也只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而不言及自身。
“其实,老屠在海南工作的时间不长,大约只有半年多时间,做了30例临床疟疾病例的实验后就回了北京。”但是,蔡贤铮与屠呦呦的情谊似乎在她离开海南后更为深笃。此后的30多年间,他们书信往来不断,彼此互称“老蔡”、“老屠”,围绕青蒿素以及疟疾防治等话题作了诸多探讨。
记者注意到,在这些泛黄的书信中,屠呦呦几次嘱托蔡贤铮帮忙采集五指山地区和文昌一带的黄花蒿,做一下海南不同地方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对比研究,以便更加充分地利用海南的黄花蒿资源优势。纵使远隔千山万水,她心心念念的,还是这片蒿草遍野的肥沃土地。
1982年4月,海南制药厂向中央卫生部、国家医药总局递交《关于要求给予我厂定点生产青蒿素的申请报告》被拒绝后,屠呦呦也是第一时间给蔡贤铮来信说:“有必要向主管部门和领导同志大声疾呼,海南青蒿资源的利用有必要重新评估。”
屠呦呦心系海南,蔡贤铮和庞学坚一样难忘这位“衣着朴素,却举止优雅,始终面带笑容”的女科学家。昨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刚刚揭晓,他们便欣喜地与当年共同抗疟的同事互通电话,今日又相约聚首,用自己的方式在遥远的海南为屠呦呦庆贺。
“实至名归,实至名归!”庞学坚反复念叨这句话,一切伟大的付出都不会为时代所遗忘,这么多年过去,年至耄耋仍然醉心科研的屠呦呦,终于等到了这份迟来的荣光。
11月1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科技工作大会在北京召开,屠呦呦获颁“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同时,屠呦呦青蒿素研究团队也获得奖励。 新华社发
“她用青蒿素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对她来说,美国拉斯克奖是一个迟到的奖励。”海南一位与她多年合作共事的老疟疾防治专家蔡贤铮说,屠呦呦得奖名至实归,利用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就是屠呦呦首创的,无可争议。正是她的灵机一动,挽救了世界尤其是贫困国家和地区千千万万个生命。
鲜为人知的是,屠呦呦与海南也曾有过一段缘份。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青蒿素,在海南疟区进行了半年多的临床试验观察,此后多次因防治疟疾工作回到海南。
2011年11月15日,屠呦呦站在了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的领奖台上,她被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而此前的9月,这位81岁的老人刚刚被授予美国纽约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这一国际医学大奖。
屠呦呦,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一位优雅智慧、始终面带微笑的东方女性,曾经与海南也有一段不解之缘。
“她的名字很特别,就是呦呦鹿鸣的意思。”今年79岁的蔡贤铮,曾是国家卫生部疟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五二三海南工作组负责人、省特贴专家,与屠呦呦有长达近30年的交往与合作。
11月24日下午,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会议室。蔡老带来了许多发黄的资料,其中有他与屠呦呦的往来书信,还有一些旧的文件、获奖证书复印件和当时五二三项目组研究青蒿素的内部资料、书籍等等。
“1972年,屠呦呦带着她研发的新药青蒿素,来到昌江人民医院,做临床试验观察。”蔡老回忆,当年屠呦呦提取出青蒿素之后,曾在实验室和自己身上做实验,成功之后就到了海南疟区。而屠呦呦和蔡贤铮的相识也始于这一时期,他们成了几十年的老朋友,双方来往信件也互称“老屠”、“老蔡”,非常亲切。这种通信关系,一直持续到2000年。
“屠呦呦在海南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大约有半年多时间,做了30例临床疟疾病例的实验后,她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后,屠呦呦和蔡贤铮经常有书信往来,都是关于青蒿素以及疟疾防治的话题。屠呦呦在信中非常关心海南的疟疾防治工作,并将她所领导的一些疟疾研究项目交给海南方面合作,而她此后也多次因工作回海南。
海南日报记者仔细阅读了蔡老提供的一些屠呦呦的信件,发现屠呦呦在琼时间虽短,却对她的一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她提取的青蒿素不仅在海南得到了药效验证,坚定了她一生的研究方向,并且还逐步完善了青蒿素在治疗疟疾,尤其是治疗恶性疟的配伍,逐步发展为青蒿素联用其他药,使疟疾的复燃率降至最低。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信中,屠呦呦还嘱托蔡贤铮帮她采集海南五指山地区和东线文昌一带的黄花蒿,她希望做一下海南不同地方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的对比研究,以便能充分利用海南的资源优势。当她得知海南上报国家生产青蒿素的申请被否决后,心情沉重,在信中说:“有必要向主管部门和领导同志大声疾呼,海南青蒿资源的利用有必要重新评估。”可见,屠呦呦是心系海南的。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屠呦呦的名字就取自《诗经鹿鸣》,像是天赋使命,冥冥中,从名字上,屠呦呦就和青蒿有缘,她采蒿提纯,得到一种白色粉末状晶体,命名青蒿素,挽救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人的生命。
蒿,指蒿草,一种菊科植物,它有很多种,包括青蒿、牡蒿、茵陈蒿、芦蒿、黄花蒿等。青蒿素,就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
“蒿草能治疟疾,这并不是屠呦呦的发现,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蔡老说,我国古代很多医书都有蒿草能治疟疾的记载,解放前,海南的劳动百姓也用蒿草泡水服食,以治疗疟疾。所以,人们很早就了解黄花蒿中含有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
庞学坚,海南1967年第一批参加国家五二三项目的4名疾防人员之一,他当时是海南行政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人员。“五二三项目是国家的一场秘密援外任务,主要是抗美援越,帮助越南解决因疟疾造成的队伍大量减员问题。”庞学坚回忆,当时,部队、地方有很多力量参与这一项目。
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编《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研发纪实》一书中说,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正式展开。
这一年正是“”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许多资深的科研工作者都被打成“牛鬼蛇神”,靠边站了。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1969年,时年39岁、仅是一名初级研究员的屠呦呦,以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五二三项目。同样在这一年,蔡贤铮也加入了五二三项目海南工作组,并成为负责人之一。
“当时,五二三项目的组成单位、科研人员都在研究如何提取黄花蒿中的有效成分。”蔡贤铮告诉海南日报记者,当时,基于对中药“煎煮”的认识,科研人员在青蒿素的提取上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大家用各种办法对黄花蒿进行煮煎。“我妻子也帮我提取,实验条件很差,她就用一个大的电热炉、玻璃瓶,甚至用航空汽油来提取,非常危险,很容易爆炸。”
“屠呦呦是个认真钻研、善于思考的人,她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想到高温加热可能会破坏蒿草的有效成份。”蔡贤铮说,书中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内容,于是,屠呦呦改用提取,这样就不用加热,结果发现,提取法获得的提取物对于鼠疟和猴疟的抑制率均达到100%,这个提取物便是青蒿素!
“屠呦呦及其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转化为今天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因为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拉斯克基金会将奖杯授予屠呦呦的理由。的确,这是一个造福人类的理由!
“鹿鸣呦呦,美好动听。老屠也用青蒿素向世界发出了自己的呦呦之音。”作为老朋友的蔡贤铮认为,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是实至名归的,这份奖励来得太迟,以至在创造了挽救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奇迹近40年后,她个人才得到国际世界的承认。
然而,屠呦呦的获奖,引起一些争议。《迟到的报告》记载:五二三项目持续13年,聚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项目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参与者达两三千人。而迄今为止,全球共有超过300人次获拉斯克奖,其中80位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因而,拉斯克奖被视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自然,将这样一个大奖颁予屠呦呦一人,争议难免。
“那时讲究集体主义,讲究团队协作精神,无论谁出成绩,都归于集体。”庞学坚说,当时项目组成员写论文,署名都很少用个人的,容易在后来引起争议。的确,海南日报记者翻看蔡老提供的广东地区五二三领导小组办公室1978年编的《青蒿抗疟研究》一书,里面辑录21篇论文,无一例外署的都是单位名。
但历史抹不去屠呦呦的印迹。历经190次失败之后,终于在第191次,也就是1971年10月4日,她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成功制取青蒿提取物。1972年3月,在五二三项目会议上,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代表,报告了这种被命名为191的中性植物提取物,引起全体与会者关注。
“屠呦呦的贡献在于给科研人员开创了一个新的思路,提供了一新的研究方向。这之后,青蒿素的提取办法不断改进,从到酒精,更加安全、质量更好。”蔡贤铮说,随后,山东、云南提取出了质量更好、纯度更高的青蒿素,海南也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和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至今,蔡老还保存着海南1976年提取的青蒿素。
个人创造的光芒最终还是穿越了时空隧道,闪耀在世人眼前。(文\海南日报记者 范南虹 2011年12月3日)
柔弱、苍翠、蓬勃就是这样一株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却有着旺盛顽强的生命力。它叫黄花蒿,海南北部丘陵常见,虽很平凡,却能提取出救治千千万万疟疾患者性命,被誉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
很少人知道,这株小草曾承载了海南的付出和梦想。海南周刊藉屠呦呦问鼎世界医学大奖拉斯克奖之际,走访当时熟知内幕并参与其间的人,为您揭密一个鲜为人知的海南青蒿素之梦。
黄花蒿、青蒿素、屠呦呦,3个不为普通人熟悉的名字,随着2011年美国拉斯克奖的颁布声名大噪。
拉斯克基金会说:“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时光回溯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海南,仍是瘴疠横行的高疟区。青蒿素的发现,既把海南当成了巨大的临床试验区,也救治了海南众多的疟疾患者。详细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屠呦呦(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悉,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8年,进入宁波效实中学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1955年,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拉斯克奖设有四个奖项: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公共服务奖和特殊贡献奖。屠呦呦获得的是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领导科研组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出200多方药,以现代科学组织筛选,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发现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的青蒿素。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其后,她继续深入研究,又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研制青蒿素类和吖啶类抗疟药组成的“复方双氢青蒿素”,扩展药效至免疫领域。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抗疟新药,而且为寻找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她1978年出席全国科技大会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1982年出席全国技术奖励大会,领取发明奖章和证书。双氢青蒿素成果1992年获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及1997年“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之一。屠呦呦个人1984年被国家第一批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0年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由中国中医研究院授予最高荣誉奖和终身研究员称号;1994年被中央国家机关授予“十杰妇女”称号;1995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2004年获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Prince Mahidol Award)。2011年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时值越南战争,促使国际上迫切寻找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在国内(曾由“523”办组织全国七大省市筛选中草药3200多种,亦有人做过青蒿,认为无效而放弃),国外(美国结合侵越战争需要,筛选化合物达三十万种)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基础上,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经研制380多个样品,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发现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经大量提取药物,安全性实验及自身试服后于1972年,1973年分别就有效部位和青蒿素单体,在海南昌江疟区作首次临床研究,证实具有胜于氯喹的满意疗效,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屠呦呦等自1972年分离得到青蒿素单体后即着手进行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研究,先后与中国科学院有机所和生物物理所协作,最终用X衍射方法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青蒿素是一个具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也是一个与过去抗疟药结构完全不同的新抗疟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为此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能解决抗性疟疾的新药,而且为寻找新的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经全国协作,验证病例达二千多,确证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新药,特别对抗氯喹恶性疟有特效。 1978年青蒿素鉴定会后,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工作继续不断深入,青蒿素获1985年卫生部实施新药审批办法后的第一个《新药证书》(86 -x-01号)。青蒿素的发明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1981年应WHO的请求,我国同意在北京召开“青蒿素”专题的国际会议,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作报告,获得高度评价,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仅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发现这一新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合成设计新药指出方向”。由此带动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青蒿素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现在世界多国均已广为应用,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研究青蒿素化学结构中,屠呦呦于1973年首创其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这在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上意义是很大的:(一)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二)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各类青蒿素衍生物,增效并扩大生物活性,促使当今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更好为人类保健作贡献;(三)经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七年努力,得以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又复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疟药,其片剂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剂量小、口服方便、复燃率低、研制简廉”等优点,特别是经药效学及临床研究,证实最便于病人口服的片剂,在“安全、有效”上,胜于当前注射给药的同类衍生物,被认为是当前青蒿素类药物之优选者!该药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已大批生产,经销国际市场,反映良好,被认为是“国际上治疗各型疟疾的较理想口服治疗药”。
“七五”期间,参与国家攻关项目《常用中药材品种质量研究》中“青蒿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课题,对青蒿进行系统研究,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并修正了《中国药典》长期沿用的谬误。
为防止青蒿素抗药性的产生,保护青蒿素的临床使用寿命,避免滥用,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就“双氢青蒿素对约氏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青蒿素影响约氏疟原虫配子体感染性,但对蚊体内子孢子增值期不起抑制作用,即未能抑制卵囊继续发育到子孢子。提示青蒿素类药物不能用于疟疾预防。为当前有人将其用于预防提出了警示。
为解决多重抗药性恶性疟蔓延全球的问题,近年国外十分重视复方的研究。双氢青蒿素为当前青蒿素类药物中的首选药,对多重抗药性恶性疟无交叉抗药性。而吖啶类抗疟药咯萘啶与4-氨基喹啉类、嘧啶类、胍类及磺胺类均无交叉抗药性。为此设计了双氢青蒿素与咯萘啶组成的复方。在军科院支持下,进行实验研究,确证二药具显著协同增效作用,增效指数为7.6,(高于当前广泛应用的蒿甲醚和本芴醇组成的复方蒿甲醚,其增效指数为6),且作用位点多,疗程短。经二药联用治疗恶性疟10例,在12-24小时内,分二次服用,即达高效,40天未见原虫复燃。已获专利证书(专利号:ZL 99109669.X)。
据WHO资料,每天约有3000个婴幼儿童死于疟疾。为此研发了“双氢青蒿素栓剂”,方便儿童直肠给药。又用直接得自青蒿的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制作简便,价格便宜,又不易产生抗药性。均于2003年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
经研究发现,双氢青蒿素在免疫领域具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降低B细胞高反应性以减少免疫复合物沉积所致的自身免疫病,又可提高T细胞的免疫功能。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我们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现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 (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9103346.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中国青年网
“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
这是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老会长陶瑜瑾先生记录的一段屠呦呦教授的原线年,她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回国后她与我通了一个电话,我本来想登门去拜访她,她说谢谢了,领情了,后来说了这么一段话。”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宁波的两所中学效实中学和宁波中学一下子热了起来,因为屠呦呦的中学生涯是在这两所学校度过的。她在效实中学读了高一、高二,后来转学去了宁波中学读高三。
昨天,钱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与屠呦呦有关的人士,他们不约而同表示,“屠教授为人很低调,而且是长期低调。”钱报记者看到了宁波市科技系统曾经拿到的一张屠呦呦的名片,上面的内容很简单:单位、姓名、职务(研究员),单位地址和电话。整张名片还有大片的空白,如此而已。
陶瑜瑾先生做了效实中学京津校友会15年会长,2013年退下来。昨天晚上,他回忆说:“屠教授以前几乎年年来参加校友会活动,最近几年身体不太好,又经常出差,没有来,但每年的会费都会交。”
屠呦呦参加校友会,说过什么话,陶先生已经记不得了。“屠教授的先生也是效实中学的校友,屠教授每次跟先生一起来,签到、开会、聊天、聚餐,她都很低调,从来没有发过言,活动结束后,又与先生一起走。”
这次屠呦呦获得了诺奖,陶先生很开心,他对记者说:“这不是突然就得奖了,而是她一步步走过来的。她对中药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大学里她最喜欢的专业是植物化学、本草学、植物分类学,这个领域她从事了一辈子。她以前说过,她的名字就是搞药物研究的。”
2011年,屠呦呦获得了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当天晚上一个工程院院士朋友给陶先生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报告了这个喜讯。“这个院士是屠教授高中里的同学,当时我们俩就感觉到,屠教授得诺奖有戏,我们每年都在等,等了5年,今年终于等来了。”
就在那一年,屠呦呦在与陶先生的通话中表示,她就怕媒体找她,她还和单位说好了,任何人的采访都拒绝。
自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消息发布之后,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的电话就成了热线电话,根本打不进去,钱江晚报记者连续拨打了40多分钟后才终于打通。
亮明记者身份后,李永培马上表示,肯定是采访屠呦呦的事吧,已经接了十几个电话,“我们感到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呀,毕竟她是我们宁波中学毕业的,为有这样一个校友感到自豪。”
李永培透露,早在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时,就知道她是毕业于宁波中学的,这次获奖后就更加觉得光荣了,毕竟得的是诺贝尔医学奖呢,这是已有170年历史的宁波中学的光荣呀。
2011年起,宁波中学通过多种方式也向屠呦呦表达过祝贺,并请她有空回宁波走走,“不过,她非常低调,也非常谦虚,目前还没见到过本人呢。”李永培说。
屠呦呦留给高中同学和老师的印象是:为人很低调,表现也不是很突出,但读书很认真,而且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昨晚,屠呦呦的另一所母校宁波效实中学的校网上,已经发出了关于屠呦呦获奖的新闻,并贴出了几张屠呦呦与母校有密切联系的几张照片。
效实中学1987年建校75周年庆典时,屠呦呦前往母校参加典礼并捐款。学校1992年庆祝80年华诞之际,曾向屠呦呦征集《效实人足迹》一书的个人资料,她向母校提供了离校之后的主要经历。2012年效实中学百年华诞前夕,屠呦呦以《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专赠母校。
效实中学还保留着屠呦呦高中的学籍册和成绩单,她当时的学号是A342。据学校一位老师说,当时屠呦呦的学习成绩不是非常突出,成绩单上有90多分的,也有60多分的。广西发布2022年第一批揭榜制科技项目 最高2021年中国十大电线中国电线)